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查看: 141|回复: 0

《道德经》第十四章归纳解析

[复制链接]

1545

主题

35

回帖

3万

积分

实习版主

积分
36414
发表于 2024-8-3 16:49:45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《道德经》第十四章的原文:

视之不见,名曰夷;
听之不闻,名曰希;
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
此三者,不可致诘,
故混而为一。
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
绳绳兮不可名,
复归于无物。
是谓无状之状,
无物之象,

这一章在探讨一种超越感官体验和认知极限的存在状态或道的本质。老子通过“夷”、“希”、“微”三个概念来描绘这种无形无象的状态:

- “视之不见”的“夷”,指的是视觉无法捕捉的事物本质。
- “听之不闻”的“希”,指的是听觉无法感知的声音本源。
- “搏之不得”的“微”,指的是触觉无法把握的精微之境。

这三种状态都是人类常规感知方式所不能直接理解或表达的,它们超出了日常经验和逻辑分析的范畴,因此“不可致诘”。

接着指出,尽管无法通过分别的感知来界定它们,但这些无形无象的东西实际上是统一的、浑然一体的。“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”,意味着它既非明亮可见,亦非暗昧不明,处于一种中庸和谐的状态。

最后,“绳绳兮不可名”描述了这种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的连续流转和无限深远的特性,最终指向一个回归到无具体形态和物质存在的领域,即“复归于无物”。这种境界被老子形容为“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”,暗示着宇宙最深邃、最根本的道,无形无象却又无所不在,蕴含着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源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